主页 考研百科知识 考研专业导向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利用与信息技术考研辅导班:中国农大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土地利用与信息技术考研经验知识要领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利用与信息技术考研辅导班:中国农大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土地利用与信息技术考研经验知识要领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利用与信息技术考研辅导班详情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利用与信息技术考研辅导班为报考中国农大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土地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学员提供高质量的考研培训课程,根据个人情况定制复习知道方案,全程监督管理,随堂作业布置,模拟实战预测。依托多年经验积累,为学员提供实用的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利用与信息技术考研动向与相关资源!

参考资料与教材节选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利用与信息技术考研复习大全指南》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利用与信息技术考研核心密题精选详解》

《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利用与信息技术考研题库必练白金典藏版》

《中国农大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地理信息系统、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考研热门知识技巧点石成金》

《中国农大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地理信息系统、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考研精辟全面解读》

《中国农大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地理信息系统、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考研高等技巧讲授》

注:具体教辅材料以实际为准。

辅导师资安排节选

闵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日8:31-18:31

后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日11:33-16:48

农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日8:49-19:49

仲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六10:36-21:36

戚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四9:16-15:16

容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三7:33-15:39

注:具体时间以师生实际商议为准。

考研经验知识要领

考研英语复习经验概要

由于我的翻译基础不好,暑假开始我就坚持每天一句。给自己每道题限时三分钟,无论多难都要让自己写出中文译文,哪怕自己都读不下去,然后配合讲解或者是拆分与组合一书,进行修改,学习一些翻译技巧。个人感觉翻译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反复的练习和修改中不断提高。

考研数学复习经验概要

我的数学是从看课本开始的,但是由于时间不足,看完微积分的课本就直接开始复习全书了。教材不用看的很细,因为大量的练习都在全书上等着你去攻克……我当时用了10天看完微积分,看完教材后就开始啃那本李永乐、李正元的《复习全书》。我买的是那本李永乐的大红色的全书,说实话并不好用,所以不建议大家买,因为一开始买错了觉悟太晚就懒得换了,全书的线代部分我没做,用的是李永乐那本线代讲义,非常好用,强烈安利给大家。

考研政治复习经验概要

不必复习太早。要注重细节,考研政治得选择者的天下。当时我看大纲的时候漫无目的,只是浏览。我现在觉得,看书要学会看看哪些地方会出选择然后记住。对于大题考前背背就可以了。再就是,也是组重要的一点,考试前一天晚上只看时政吧!这是最有效的得分方法我觉得!命中率很高的。关于选用的辅导书: 肖秀荣系列,要挑选大家都比较推荐的那些好书,这样才能不走弯路,

考研专业课复习经验概要

1.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研究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存储、分析和展示的学科。在考研过程中,对于GIS的复习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GIS的定义、组成和特点,GIS的数据模型和数据结构等。

(2)数据获取与处理:掌握GIS中的数据获取方法,如遥感、GPS定位等,以及数据处理的基本操作,包括数据输入、编辑、校正和转换等。

(3)空间分析与模型构建:学习空间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如空间关系、缓冲区分析、空间插值等,以及模型构建与应用。

(4)GIS软件的使用:熟悉常用的GIS软件,如ArcGIS、MapInfo等,掌握其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能够进行地图制作、数据查询和分析等。

2. 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

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是农业科学中的重要基础课程,主要涉及土壤的形成、特性、分类等方面,以及植物在土壤中的养分吸收和利用等内容。对于复习这门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土壤的形成与发育: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和不同类型土壤的特点,如红壤、黄壤等。

(2)土壤物理性质:掌握土壤颗粒组成和结构、土壤质地、土壤孔隙度等相关知识,了解其对植物生长和土壤水分条件的影响。

(3)土壤化学性质:学习土壤中各种元素、有机质和酸碱度等的含量和影响因素,以及各种养分在土壤中的循环过程。

(4)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熟悉植物对养分的需求和吸收机制,了解底肥和追肥的原理和应用,掌握肥料的种类和施用方法等。

关于复习方法,建议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系统学习教材:逐章逐节地学习教材,注重理解和记忆重点和难点内容。

(2)刷题强化:通过做大量的习题,巩固知识点,提高解题能力。

(3)参考资料和教学视频:查阅相关参考书籍和学习资料,扩展知识面,深入理解。

(4)参加培训辅导班或小组讨论:与老师和同学共同学习,相互讨论和交流,提高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