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农林经济管理考研辅导班详情
中国人民大学农林经济管理考研辅导班为报考人大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农林经济管理的学员提供高质量的考研培训课程,根据个人情况定制复习知道方案,全程监督管理,随堂作业布置,模拟实战预测。依托多年经验积累,为学员提供实用的中国人民大学农林经济管理考研动向与相关资源!

参考资料与教材节选
《中国人民大学农林经济管理考研复习指南》
《中国人民大学农林经济管理考研历年真题权威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农林经济管理考研精辟全面解读》
《人大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经济学考研知识全集与权威综合辅导》
《人大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经济学命题人勾画核心笔记》
《人大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经济学考研精辟全面解读》
注:具体教辅材料以实际为准。
辅导师资安排节选
王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一9:13-13:23
秦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一8:37-16:55
卓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四10:34-13:44
贡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三8:28-15:56
茅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六11:43-21:56
孔老师 授课时间:每周四7:59-21:15
注:具体时间以师生实际商议为准。
考研经验备考要领
考研英语复习经验概要
楼主英语水平不是很好,四六级都只有500多分。建议大家还是参考一下其他英语大神的经验。楼主单词用的乱序版绿皮书,老蒋的《高分阅读》和《长难句》、《历年真题精解》。个人感觉书买多了,大部分书都是粗略的看了看,有的索性就没看。只有单词看的比较认真,前后加起来应该过了有六七遍,前面两遍比较慢,到后面就很快了,基本上每天花一个小时就可以看5个list,其实主要看你哪一方面薄弱就把那一块重点补一下。英语还是需要慢慢的积累,多做阅读和真题。只要基础不是很差的,应该问题不大。楼主初试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没有足够重视联考写作的训练,导致写作分数偏低。还有就是英语除了单词外,阅读和写作都没有进行太多的训练,真题也没认真去研读。各位千万不要犯楼主犯过的错。
考研数学复习经验概要
第一阶段就是打基础,用的是大学通用教材,看一节做一节习题,也不是全做,自己做一些重点的习题,同时做好数学笔记。第一步是最重要的,因为课后题做完基本对知识点有了大致的了解和基本的框架,知道什么题应该用什么方法。学习时间是7月中旬到9月底两个半月,这个阶段给大家推荐的资料是李永乐编写的《复习全书》和王式安的《标准复习全书》,大家可以选择其中一本用于该阶段的学习,有精力的同学建议两本同时进行学习。市面上的复习资料很多,选择好的复习资料会让大家在复习过程中事半功倍。李永乐编写的《复习全书》和王式安的《标准复习全书》把考研考核的知识点罗列讲解的非常清楚,让大家充分了解考研要考的内容,不做无用功。让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对考试大纲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在每个知识点的后面,有知识点对应的题型,随后附了相应的例题和习题。《基础过关660》(很不错,重点考察概念,不要以为只是选择题和填空题,有的题目当做大题都没问题,你做完一遍要很久,其实这本书好多题目和第一个复习全书题目重合,感觉这两个搭配是完美组合)。当然看哪本书不重要,重要的还是看你自己,适合你的书和套路。还有《陈文灯复习全书》可能更难。
考研政治复习经验概要
肖老师的教材按时间一本本出来,各位可以关注一下动态;《精讲精练》是厚书与配套题目,题目对考试没有参考性,都是细节题,只是助于对内容加强记忆;真题是宝贵的财富,要重复多遍地做,主要掌握出题的风格和答案选项的特征;4/8是比较贴近真题的模拟卷,考研真题可能出现的地方,大家应熟练掌握,尤其是4。《基础题》是我觉得还需要继续练习巩固才自行另外买来做的。蒋的题目稍微灵活点,我做的时候错误率挺高;他后期关于时事之类的分析教材内容也很多很长,背诵起来有些困难,但是覆盖面还是比较广的,如果大家时间充足可以参考。
考研专业课复习经验概要
一、宏观经济学复习要点:
1.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如国民经济总量的计量和分析、经济增长的理论和模型等;
2. 宏观经济学的经济体系和体制,如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和混合经济的比较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功能和实施等;
3. 经济增长和稳定的关系,如经济增长模型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评估;
4. 宏观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如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的构建等。
二、微观经济学复习要点:
1. 市场经济中的供给和需求,如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构建、市场均衡的分析等;
2. 成本和利润的理论和分析,如成本曲线的构建、企业利润的最大化等;
3. 市场结构和产业组织,如垄断、寡头垄断和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和行为分析等;
4. 经济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如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的经济效果评估。
方法:
1. 系统性学习和掌握教材内容,注重理解和记忆重点概念和原理;
2. 多做练习和习题,提高应用理论的能力;
3. 注重实例分析和案例研究,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
4. 关注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前沿领域,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态;
5. 参加专业学术讨论和交流,提高对经济学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