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面临就业压力,希望读硕读博提升就业竞争力。这个我有发言权,因为我自己的孩子读研后通过校园招聘,顺利进入他自己中意的单位。我的侄子拿到硕士后,先在中船重工旗下的武昌造船厂工作,后对工作不满意,自己跳槽到长江存贮,我侄女在同济医院工作时感到原来学历不够,随时有去职的危机感,也下定决心读了研。我还有一位堂侄也是拿到硕士后进入很多985毕业生都难进入的717军工企业工作。我不知道现在一般本科生平均年薪是多少,但他们几位的年薪都是20W+。
(2)追求更高学历,摘掉本科出身不好的帽子。我校有几位教师的子女原本读的是老三本(相当于现在的二本)或新二本甚至高职高专,但通过考上研究生并最终拿到学位使自己就业更好更容易,也使旁人高看一眼。
(3)有的学生本来很优秀,也考上了在别人看来很不错的985、211大学,但他(她)却十分不甘心,没有上自己从小心仪的名校,于是将这个梦想放在大学里,当然会在大学早早做准备,刻苦学习,希望通过考研来实现多年夙愿。
(4)希望转专业。中国的高三学子高考完后是非常纠结的,就算考到了全省前几十名,肯定能被清北录取,其实本人也可能十分不爽,因为按自己的分数可能读不了从小就热爱的专业,当然,如果将学校档次降低,是可以如愿的。

(5)家长鼓励。有的家长并不十分了解教育,但总觉得子女读研拿硕士、博士学位就是有面子,和亲朋好友谈起来,分贝都会高一些。据我观察,这样的家长非常多,这些家长常常更有博士情结,而中国又有“没有毕不了业的硕士,没有考不上的博士”的现实,这些家长觉得入学门槛这么低,在读时又几乎不用家长花钱,这近乎白送的博士不读白不读,自己再苦再累,晚一点抱孙子都不值得计较,也要逼孩子继续读,来“圆自己心中的梦想”。他们哪里知道,读博士主要是受严格的科研训练,是宽进严出的,自己的子女是否适合读博,是否对做学术研究有兴趣根本不在考虑之列。现在不少名校博士到中学教书有不少人为之惋惜,也有人击节叫好,恐怕没多少人思考这里面深层次的原因。
(6)其他原因。当然也有留恋校园的;有希望通过读研能够积累人脉的;甚至还有很多学生不过是随波逐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