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考研变为第二次高考的,有两大主要因素:“学历情结”与以统一考试成绩为基础的考研模式。
只有进名校、提升学历层次,才能实现向上流动,这刺激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很多投入考研大军。事实上,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在新生一进校时,就召开动员大会,激励学生从大一起就准备考研。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的考研率逐渐提高,有的高校有的专业的考研率已经超过80%。如此高的考研率,是和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严重偏离的,当地方本科院校以考研来组织学校教学时,其办学模式就变为了高中模式。按照目前发展的趋势,不久的将来,有的本科院校有可能出现90%甚至“全员考研”的情况。
这绝不是高等教育的福音。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应该是进行职业教育,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当考研成为学生的共同追求后,学校怎么能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当占中国高等教育极大比重的地方本科院校,都不安于职业教育定位,教育、引导学生考研,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必然严重失衡。
有意思的是,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加,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已有社会舆论把考上名校研究生视为“向上流动”。这和高考考上名校是“向上流动”如出一辙。这种“向上流动”理论,正裹挟学生们都投入考研——不考研就不上进,同时,也对我国研究生招生改革、研究生教育产生很大的影响。

目前我国实行的研究生推免制度,由于“偏爱”名校本科生,已被质疑影响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的“向上流动”空间,基于此,有舆论反对进行研究生推免改革,提出还是用统一考试成绩录取更公平。这种论调在高考改革中特别多,如果进一步成为研究生招生改革中的“主流声音”,那么,会进一步强化应试考研,也会让考研人数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针对激烈的考研竞争,扩大研究生规模的呼声也很多,这和当年高考扩招一样。扩大研究生规模,很多地方本科院校是乐见的,一方面,这些地方本科院校也可获得举办研究生教育的机会,举办研究生教育,有多少硕士点、博士点,被认为是学校上水平、上层次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研究生录取率会提高,考研成功率也就提高,学校把考研作为学生出路的战略就更成功,不必关注学生的就业问题。
毫无疑问,面对旺盛的考研需求,扩大研究生规模,是很容易的,尤其是名校如果扩大招生规模,会被赞是给学生创造更多“向上流动”的机会。然而,这满足的是学历需求,而非真实的人才需求。如此扩大研究生规模,只会导致研究生持续贬值,而把“学历提升”视为“向上流动”,只会给部分学生向上流动的幻觉,以提升学历来规划学业发展,即便考上研究生,但真实的就业能力能力仍旧很差。